從因煤而興到不唯煤,坐落于重慶南部、曾被稱作抗戰煤都的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全稱萬盛經開區)回頭了10年的轉型路。10年,讓一座因煤立、依煤而昌、缺煤而受困的資源型城市,變為享有綠水青山,走進一條體旅融合發展之路的旅游城市。
12月5日,中新網記者走出萬盛經開區,探索昔日抗戰煤都的綠色新生。1938年,坐落于萬盛的南桐煤礦開始規?;F礦。在抗日戰爭時期,萬盛為重慶生產了100萬余噸優質原煤,近50萬噸冶金焦炭。萬盛地區淪為當時國民政府必要掌控下僅次于、最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因此被稱作抗戰煤都。
1955年,萬盛因礦設區,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煤礦區縣之一。萬盛的煤炭產量一度占到四川的1/4、重慶的1/2。
在計劃經濟年代,萬盛一直環繞南桐礦務局的煤炭開采展開布局、發展。隨著煤炭資源的耗盡,上世紀90年代后期,萬盛明確提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思路。2009年3月,萬盛被列為國務院發布的第二批資源耗盡城市名單,同時也淪為重慶市惟一的資源經濟轉型試點城市。
萬盛經開區青年鎮板遼湖環湖公路 當以煤為根基的經濟支柱開始挽回之后,決意仍然以資源研發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萬盛走上了轉型之路。除了煤什么都沒的萬盛,在煤炭資源漸漸耗盡的日子里,又該如何轉型?記者在專訪中了解到,通過10年的探尋,萬盛漸漸超越礦井經濟原有思維,推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增進地區經濟從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綠色、單一向多元的改變。資源型城市轉型,重點在于前進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生態轉型的三大轉型。萬盛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肖猛在拒絕接受記者專訪時回應,現在萬盛正處于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
肖猛告訴他記者,經濟轉型是萬盛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我們大力前進供給外側結構性改革,推展產業轉型升級。除了關閉全部38家地方煤礦,萬盛還在持續發展壯大后半段產業、發展替代產業、培育新興產業。
通過10年的發展,萬盛漸漸道別以煤炭資源為承托的地下產業,構成煤電化工、新型材料、裝備制造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和醫藥身體健康、電子信息、通用航空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的3+3產業集群。煤炭采掘業產值占到工業比重由歷史上最低72%上升到5%。
除了發展3+3產業集群,萬盛也在探尋一種新的發展路徑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2016年5月,萬盛月確認把體育產業作為轉型的支柱產業來打造出。在全國69個資源耗盡城市中,這是惟一把體育產業作為轉型支柱產業來打造出的地區。
隨著體旅融合的了解前進,萬盛的體育產業呈現蓬勃的發展活力。環繞打造出體育旅游產業綜合體的目標,近年來萬盛大力開展體育旅游景區建設,不斷完善體育基礎設施。據萬盛經開區體育局涉及負責人講解,目前萬盛總計投放資金超強30億元,已打造出1個區級全民健美中心、10個全民健美基地、100個全民健美公園、1000里戶外健美步道,構成城市社區10分鐘健美圈,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19平方米,低于全國和重慶市平均水平。
以體育賽事更有人氣、轉錄旅游,于是以淪為萬盛旅游的常態。萬盛不僅享有國家5A級景區白山谷,還有龍鱗石海、奧陶紀等一大批大自然人文景觀。同時,萬盛也是國家羽毛球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國家體育產業樣板基地、全國首個僅有項目韻律體操賽訓基地以及全國首個定向運動訓練基地。肖猛說道,近年來,萬盛將體育旅游作為萬盛旅游新的特質和核心競爭力,將運動身體健康植入旅游產業,打造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體育旅游景區景點。
肖猛告訴他記者,歸功于體育旅游的蓬勃發展,萬盛年游客接待量從2014年的852萬人次減少到2017年的1806萬人次,今年截至目前招待游客人數是2100萬人次,全年招待游客人數預計將多達2200萬人次。10年間,萬盛經開區陸續取得全國惟一資源型城市旅游轉型發展試點區、國家公共衛生區、國家體育產業樣板基地、全國無障礙環境示范區等獎,地區經濟由煤炭產業一枝獨秀改變為多元產業綠色發展。從曾多次的煤到現在的美,萬盛經開區的下一個10年有一點期望。
本文關鍵詞:BG體育
本文來源:BG體育-www.jnjxhxsy.com